line+LINK 回顾 | gad 2020之未建成讨论
1月10日,line+LINK特邀gad各合伙人及兄弟公司,以“未建成”为主题,共同探讨2020年gad各团队未落成或尚未建成的项目实践与研究。gad 2020之未建成讨论是“空间赋能:孟凡浩&朱培栋设计实践作品展”系列研讨中的第二场,亦是借gad 2020设计周之契机的一场内部思维碰撞。gad创始合伙人邬晓明、王宇虹,gad合伙人朱秋龙、黄宇年、杨明、杨键,gad研创中心创作总监吴轩、gad上海合伙人王江峰,gad重庆合伙人吴彦,作为对谈嘉宾参与讨论。
(按发言顺序)
—
孟凡浩 / gad · line+ studio主持建筑师
2020年我们很荣幸受邀参加了两次顶级国际竞赛,意料之中,没有中标,但我觉得收获特别大,今天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年初,我们受邀参加上海中节能总部国际竞赛,与Zaha Hadid Architects、Foster、Gensler、Rogers等国际一线事务所同台竞技。我们方案是从东方自然主义的视角出发,以在上海黄浦江畔造一座“山”为概念,置入外部路径形成从地面到空中的立体花园,整体又动态的节奏变化作为自然的延续,也表达着我们对城市化中高密度混凝土丛林的一种抵抗态度。
面对黄浦江边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及三面环绿的地理优势,我们认为设计不应成为城市的阻碍,应去回应城市,并创造与城市空间的多维连接。我们在整体空间的塑造中,融入山水意境,以起承转合的诗意手法串联起各个功能区域——路转、入云、出山、拂风、凌顶,打造城市中“连绵的山脉,立体的园林”。
中国节能集团(CECEP)上海总部 © gad · line+ studio
首轮竞标之后,我们有幸参与到第二轮及第三轮的比选中,短短的一周时间内,推演出了8个不同形式的方案。在对场地及体量关系的重新梳理下,提出了优先采用传统分离式布局的优化思路,将三塔楼的布局景观价值最大化,建立回应城市界面的总部办公空间。 虽然战斗到最后一轮,但还是遗憾落选,事后的复盘,也让我们意识到在设计表达以及对绿色生态建筑的概念理解上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年中,我们参加了杭州灵隐寺西线地块概念方案国际竞赛。杭州的灵隐寺在座的各位都不陌生,历经了千年传承走到今天,面对飞速进步的科技与文明,传统形制的寺庙已难以满足僧众与民众对佛教文化空间的全新诉求。
灵隐寺西线地块概念草图 © gad · line+ studio
我们在设计中,调和其中诉求矛盾,平衡地上、下指标间的关系,以“内隐的秩序,修复的自然”为主旨,在地块与寺庙原有的东西横轴交汇处延伸出灵隐寺全新的“第三条纵轴”,展开整个公共空间设计,延续寺庙群千年传承的空间秩序。最终是以第二名的成绩惜败,在复盘中我们也反思了方案中一些可以提升的点: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的整体性以及表现风格的统一性问题。
灵隐寺西线地块概念方案模型 摄影:陈曦
董曙光 / gad杭州
项目是位于上海某产业园里的科技展示中心,兼具了展览、干细胞库及办公功能。在设计过程中,因为项目拥有两个需求存在差异的甲方,我们在规划布局中将展示中心从地块中心调整至地块入口。在间距、面积、城市界面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下,调整入口关系,退让出整个园区的空间集散点,对流线及形体关系进行了多轮调整,最后形成了直面沿河景观与城市街道的通透展示空间。
设计是非常理想化的,但是在后续的推进与实施却中出现了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由于两方业主对内部空间形式的需求,限定了苛刻的柱网条件,限制了空间设计的灵活性;建筑与结构、室内等专业的配合问题,导致了一些最初关于空间形式的设计想法没有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从充满设计理想到逐渐失落的状态,看到了项目呈现效果与设计的大相径庭。诚然,这种经历是我们职业建筑师的都会遇到的难题,但是通过这些“意外”也可以启发我们对工作流程、设计细节的反思总结,寻找规避问题的方法,也不失为一种积累。
王江峰 / gad上海合伙人、设计总监
浦东第一八佰伴改造项目是一次线性贯穿式的设计,设计周期长达五年,从前期到深入,经历了十二稿方案的推进和衍变。基于当时上海商业转型升级的背景,我们方案是通过建立新的商业体验去消除同质竞争,在原有商业流线的基础上增加空中游廊,串联各个商业空间,包括建立垂直绿化、重塑建筑表皮、覆盖公共展示空间、规划建设周期等等的策略,做了大量的精细化工作。最后因为政策的变化及负责人的更迭等问题,这个项目被迫停止,没有了后续。
浦东第一八佰伴改造的十二稿方案 © gad上海
位于昆明的山海美术馆项目则通过不停的转换设计策略去推进设计,最终得以建成。设计取“山海”的意向,通过借势、借景、借形、借感的设计手法来诠释建筑与场地特质的关系。
在设计初期,我们也进行了两种设计策略的摸索,因应自然的适应性设计及嵌套空间的螺线曲线,最后是通过组合空间的正负生长,分别回应了森林山海、滇池草海及城市天际。在后续结构和材料的选用上也经历了多轮的拉扯,其中虽有遗憾,但最后呈现的效果也是令人欣慰的。
吴彦 / gad重庆合伙人、设计总监 & 曹流 / gad重庆
吴轩 / gad研创中心创作总监 & 方尧 / gad研创中心
佛寺空间原型研究 © gad研创中心
朱培栋:我对“未建成”的解读可以用两个英文词根来诠释——“-ing”和“-ed”,可以是正在做的进行时项目,是已完成的竞赛,亦可以是在两种状态间不断切换的原型研究。
国家短视频基地竞赛方案模型 © gad · line+ studio
国家短视频基地竞赛方案 © gad · line+ studio
邬晓明 | Wu xiaoming
gad 创始合伙人/设计总监
gad 杭州董事长
邬晓明:line+作为gad平台化改革的试点,从2017年孵化至今,经历了三年的发展,我们看到了line+正是我们当初心目中想要的公司。这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最近发布的这本厚厚的作品集,以及他们已经有机会跟世界顶尖的设计公司同台竞争。但是如果想要做到顶层,就需要持续的进步和思考,包括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各个未来社区,在响应号召与政策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去思考,未来的社区到底是怎么样的。
line+在建筑、室内、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上有了非常好的尝试,这不仅省掉了一些跨公司合作的成本,还保证了项目的超高完成度。大家可以看到,今天gad集团的结构、设备合伙人们也在现场,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而未来的gad也将是一家更加综合的设计公司,包括我们开始建立处于规划设计上游的前策团队,开始延伸高质量的幕墙团队、成本团队,未来我们还希望有强大的建造团队,以更综合、更整体的合作来保证项目的完美落成。在对建筑设计不变初心的基础上,gad正不断地在更健康、更生态的生长,以形成产业链的闭环。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发展,也获得了外部的褒奖,但是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此,而是要将其作为一种动力,去看到更多的差距,占据更多的话语权,只要我们一起持之以恒的努力,gad的明天将会更好。
王宇虹 | Wang Yuhong
gad 创始合伙人/设计总监
gad上海董事长
王宇虹:今天组织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年轻的建筑师需要有这样的机会去持续学习,而“未建成”也正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话题。与“已建成”相比它确实缺失了几个层面的内容:建造施工的过程、价值的释放以及项目落成的成就感,但是在另一个层面的收获是同等的,那就是对于建筑师来说非常重要的关于设计本体的思考,这种思考必定可以与其它实践经验一同被消化、被综合,成为我们职业生涯的重要积累。这种通过探讨进行回顾的形式可以为我们的建筑师群体带来思想与理念层面的巨大收益。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过强的管理架构会带来难以避免的僵化,反之自由生长的状态往往会提供迸发创造力的土壤。我们也思考如何让一个大公司拥有小公司的自由度与创造力,在集团内部我们通过“团队核心带团队”的方式来化大为小,使得gad可以兼备规模化的管理体制和自由化的创作空间。line+则是更大的空间下的产物,是一个新物种、一股旋风,为设计行业贡献了一个类型学的范本,在经历了三年的积累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设计行业占据了一席之地并收获了来自各界的正面评价。诚然,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实值得深思,但是任何团队的成长都是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摸索与试探,line+也将是如此。gad整个集团的口碑与声誉是包括line+在内的各个分公司共同建立起来的,感谢大家的出色为我们争了光。
杨明 | Yang Ming
gad 合伙人/设计总监
gad 杭州总经理
杨明:今天来line+参加这个活动,我想讲两点感触。
第一个是 “积累”,在跟大型境外事务所的接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待一个项目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在设计过程中研究大量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实现方式。就像刚才朱培栋所分享的,用旋转的方式去探索住宅的多种新形式,这就是一个团队自己的思考与积累,它是一个蕴涵新方式的百宝箱,可以用在今后遇到的任何项目中。诚然在现阶段,这一方面我们做得不够理想,但是今后可以更完善。
第二个是“链接”。关于“链接”的思考存在于我们近期的未来社区课题中,以我的理解,互联网与能源等技术手段实则是将链接的速度加快,而未来社区真正的核心应该是如何通过更高效、更简洁的类型学方式,把作为个体的“人”链接起来。而这种思考也可以运用在我们gad的运转中,我们是一个拥有若干个有活力的团队的大公司,独立运作的时候各个团队都是强大的个体,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又可以建立思想与交流上的链接,碰撞合作。
黄宇年 | Huang Yunian
gad 合伙人/设计总监
gad 青岛董事长
黄宇年:我们今天讨论的课题是“未建成”,其实在这个课题之外我们可以延伸更多,包括“未体系”、“未思想”、“未方法”等等。回顾gad成立23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思考自己为什么可以在行业内长久立足,这实则源于在初期我们形成了成熟的标准体系、审美体系。标准体系是一条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果的捷径,但是作为一个大体量的公司,我们要继续去建立新的原型。line+做得很好,他们也在研究方法与体系,我在厦门的工作室也在做这些研究,包括研究最近几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和国内外大型公司的工作方法、思想等等,这将对我们的项目积累和未来发展都有益处,可能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答案,但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
杨键:今天的“未建成”引发出来了很多的话题。例如在一些国际竞赛项目中,我们可以跟曾经仰望过的国际一线设计公司同台竞技,又如今天两个关于“佛”空间的讨论,这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可以看到的是,我们在做一些新的尝试,但是现阶段的某些思考是比较浅显的,需要继续学习。具体来说,在上海中节能首座的国际竞赛中,我们看到Foster对同样命题的解读,他们以人居社区的概念去打造高层办公总部建筑,又从能源利用的角度去认知绿色建筑,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方面。而在ZHA的方案中,我们又可以看到他们对场地逻辑的理解,对城市关系的解读,基于实用性和形式上的取胜。当我们抛开所有的外部因素,去坚持建筑学的本源,可以看到我们与这些境外顶尖事务所的差距。
今天line+的活动现场是一个思想的旋涡中心,借这个机会也启发我们的设计团队与建筑师,去在类型学体系中做出新的研究,这不单是对团队的贡献,也将是对建筑学科发展的贡献,更是个人的积累。
朱秋龙:设计周这几天,我们接收到了很多褒奖,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居安思危,去思考未来的发展与进步空间。研发是大公司的必须要考虑的事情,在gad发展初期的十五年,我们的成长是基于建立了完整、强大、有针对性的体系,那么如今,当我们面对全国范围内不同的甲方,我们需要继续去建立新的方法论与体系,去实现突破,这是我们公司同仁要共同努力的事情。
王江峰 | Wang Jiangfeng
gad 上海合伙人/设计总监
王江峰:在今天分享的“未建成”项目中,我们可以发现, gad已经触碰到了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领域的边界,同时也清晰地看到了与这些领域顶尖团队间的差距,这些团队可能在整个行业中并不享有盛名,但是在各自的领域却做到了极致。在这种多角度的拉扯中我们可以审视自己,从而找到方向,就像line+名字中的“plus”一样,“拓展边界”是我们未来要努力的目标,否则,对于一个已成规模的公司,如若不去多向拓展、找寻突破,就会在固有领域中疯狂“内卷”。
吴彦 | Wu Yan
gad 重庆合伙人/设计总监
吴彦: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未建成”,还有另外一个隐藏的主题是“内部”,建成的项目是一种对外释放,而“未建成”则可以在内部展开研究讨论。之前对line+的印象是“优秀”,今天来现场听到分享之后,隐约地感受到了优秀背后的积累,这种优秀不是鲨鱼,而是鲶鱼,可以推动我们内部在各个方面的一起进步。
最近大家都在提到的一个词是“内卷”,我对这个词的解读是双面的:我们在某个特定领域下的“内卷”代表着可以一起把优势助推到极致,这是正向的;但在一些产品研发阶段的极度“内卷”可能会导致我们陷入一种单一、重复的循环,难以实现突破。
这就要提到我想说到的另外一个词——“内功”,像刚才诸位提到的未建成项目,面对竞争对手的强大优势,我们要从中汲取经验,去主动思考关于未来实践的种种可能性,建立新的类型体系,把我们的设计变成一个“如来神掌”,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种种挑战。
吴轩 | Wu Xuan
gad研创中心创作总监
吴轩:line+LINK是非常好的活动,line+为我们提供一个设计团队如何在保证创作品质前提下又能很好的良性运转的范例。在刚才大家的分享中可以发现,当我们触摸到国际一流的设计团队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需要做的事情还非常多,正视到自己有一些虚弱的内里。在面对一些大型国际企业和一线的开发项目的时候,我们会接触到他们的盈利模式、产出模式、政策模式等等,这些商业逻辑促使他们对设计提出的要求远远大于那些简单的图面内容,如果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会应对不暇,如果我们想做成一个长久不衰的创造性企业,就需要去积聚内生能量。
我们研创也有每周进行的分享活动,因为在项目实践之外,我们需要去进行涵盖未来方向的研究,其中我们做了很多与使用者空间体验切实相关的原型研究,这种原型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被应用。如果我们不去做模式的创新,就好像没有子弹库,就无法坚守阵地。这在初期是一种挑战,但是它也引领着改变的可能性,使得我们gad在外部有强大的突破力,在内部又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